如果我們不是生在現代, 不需要上這種"罐裝"的義務教育, 我們是否就更能直接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間, 是要探索什麼, 是應該來"作什麼"的?

義務教育或許是浪費了我們去尋求自我內心答案的很多時間與機會, 嚴重時甚至矇蔽自己發堀天命的眼光, 但是大概是目前社會生存的某些必要條件, 比如受基礎教育不足者, 可能看不懂食物包裝上面的說明

也有為數不少的人, 在義務教育的學科領域, 發現自己的長處, 喜愛上這些面向, 從而找到自己的天命發展自己的長才.

當然以現在我的日常生活領域來說, 我實在不知道, 國中時候學習解方程式或是因式分解, 高中時解三角函數, 還有大學的微積分與工程數學是要用在哪裡.

不過于美人也經常說一句話,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簡單說來, 不會白活啦! 那些經驗總也是成就了我個性以及大腦思維的某些成分, 也許我讀書快或是求知欲強, 也跟這有關

身為音樂教師, 我深知只要有充足的練習, 必定有成長, 如果有專心致力的"刻意練習", 一萬個練習小時之後, 就能創造"卓越", 但是身為母親, 我不知道我該不該這樣要求我的孩子, 因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他要的

除了打電動和看電視之外, 你的孩子對什麼事情經常進入"神馳"的狀態?!在那裡, 他會忘記時間, 不知道吃飯時間已經到了?

我自己是在閱讀和寫作的時候, 經常進入這種狀態, 另外就是在教學的時候, 和學生分享一個音樂的空間, 一個作曲家的特色, 一種音樂風的介紹...引領一個呼吸一個手勢一個踏板的控制時間差....當這個學生缺乏練習時, 用一個什麼樣的例子去鼓勵他(不是一定有效, 但是我很喜歡這樣思索, 並觀察後續發展), 或是思索怎樣安排一個表演或是檢定的目標, 來縮短對漫漫學習長路的無力感......

內在的力量與外力的合作, 能讓潛力發揮極至, 讓孩子找到他的"天命"所在, 他經常"神馳"忘我的領域, 那是他內在力量的來源, 熱誠的展現. 如果一切就這樣發展下去, 當然是很美好.

但不要忘記我們身為父母的這股"外力", 會怎樣干擾孩子的選擇, 一個埋頭畫漫畫的孩子, 他的父母也許會跟他說:"你畫得真好, 但是如果你學校考試沒有前五名, 你就不可以再畫了"..."畫漫畫以後會餓死"..."如果你想要畫得更好, 你就應該去上素描課"(我不是說上素描課不好或是沒有幫助, 我是在說"干擾"或說"影響")...

沈春華曾經訪問知名製作人王偉忠, 他提到他的孩子的時候, 也說: "要找到那個孩子他屁股坐得都濕了也不願意起來的那件事就對了", 也就是孩子有熱誠去作的事情, 而當他這麼說的時候, 他也就給了他的孩子空間, 而不把孩子推往學校的課業一途, 這就如同我在<<我比別人更認真&讓天賦自由>>提到李國修與王月的"孩子! 我就是要你功課爛"

我想他們的工作都比較跟原本讀的書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 確立了他們給孩子的自由空間. 反過來說, 一個數學家, 經濟學家, 或是科學家父母, 給孩子的環境和空間大概就完全不相同了. 而父母的職業, 也就是父母提供的客觀環境, 對孩子後來選擇職業經常有重要的影響, 天天看父親作畫的孩子, 經常就是跟著畫; 音樂界則常常有"音樂家族"的現象, 像是莫札特的父親是音樂家, 巴赫家族也是出了用卡車也載不完的音樂家.

最讓人擔心的, 是那種看起來人生漫無目標的孩子, 除了打電動和看電視, 對任何事情沒有目標的, (當然講到打電動也是不乏名人, 像朱學恆, 或是某些還出國比賽得獎的玩家, 不過他們的專長都不是只會打電動, 朱學恆的翻譯 寫作 演講, 每一項他都有高水準的表現呢! 唉! 發現自己只能稱得上比他"老"的學姊, 實在是沒有意思).

爸爸媽媽好像基本上都看不得孩子看起來無所是事, 由不得孩子漫無目的的玩耍, 反正他也是看電視, 不如叫他去上英文課, 反正他也是在家裡打電動, 不如叫他去上作文課, 如果你真的不要他看電視打電動, 那就不要裝有線電視也不要買電動給他玩(我講這個很怕被朱學恆罵哩! 好啦! 我承認他根本不認識我......). 讓孩子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發掘自己要作的事情, 是很重要的, 畢竟這個世上有多少工作可以支付你以看電視為職? 真有這樣的工作, 它的可替代性高不高?(喔~~我也在"干擾"了嗎?)

其實又有多少大人, 整天看起來也是漫無目標呢?! 上個班回到家就如同槁木死灰, 上班好像也根本不開心, 回到家頤指氣使, 罵小孩過日子, 把孩子罵進他的功課表裡, 請他按表操課, 寫作業上英文彈鋼琴, 做完之後滾去洗澡睡覺

孩子要學的事情很多, 大人要學的事情應該是更多, 要為了工作增長自己, 要為了孩子提升自己, 要為了長輩堅強自己, 要為了晚輩開拓自己....你愈宏觀, 孩子的眼界愈大.....

我相信"熱誠"不是一種基因, 但他可以像一種"傳染病", 我的學生通常都跟我很久, 大部分都是被我"傳染"了"熱誠", 只是程度上有差異. 有些學生跟我一樣喜歡音樂, 有的則是, 起碼老師很喜歡, 大概是個還不錯的東西吧! 有的則會想, 我希望我也像老師一樣找到一個能讓我這樣喜歡的事物

我希望也傳染這個"熱誠"的習慣出去, 給看到這篇文章的人, 都去找自己"天命"與"神馳"的所在, 也給自己身邊的人多一份關懷與理解, 當他們在畫畫的時候, 不要再講"學藝術將來會餓死"這句話, 我不但沒有餓死, 還胖得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慕紀客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