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放手.一起成長 成就孩子無限可能---今週刊

這篇今週刊的內容,找了幾位成功青年的母親,訪問他們。我對今週刊沒有意見,但這樣的報導,最近會不會其實已經太多了?

我們當然懂得「他山之石」的道理,不然讀名人傳記的那種激勵人心的作用,從何而來?


但讓我稍稍提出一點點反思好嗎?

有誰真正去研究過,有沒有和這幾位媽媽一樣的寬容、一樣的放手,但是他們的孩子,卻......後果很悽慘的?

最近剛剛闖禍的酒駕葉先生,家境很不錯,媽媽感覺上對他也非常寬容,抱歉我並不認識她,但我推測(也有可能不是)她應該也對孩子滿放手的吧!

有沒有可能,放任的結果,孩子會成為草莓族或是伸手族?如果是的時候,父母找誰理論?


所以,基本上我認為,這個社會一般來說,對孩子已經有足夠的寬容了(當然我不是指那些還必須接受家暴和虐待的可憐孩子而言)。

我有時候想,我們根本太早讓孩子看「三個傻瓜」這樣的電影了,他們很可能還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付出,很可能在還做不到一丁點努力的嘗試時,就被那些表面枯燥的重複性演練嚇壞,然後告訴自己,我沒興趣。

「沒興趣」是個重要的性向抉擇,卻也是個要命的藉口。


這個世界有許多事情,本來就是需要一定的付出,才能得到果實的。(雖然並不是所有事情,但就是有些事情是這樣)

當然我並不是說興趣不重要,也絕對贊成孩子的將來應該自己選擇,但這並不是可以無限上綱到「我不喜歡國語,所以我國語不必寫、不必學」吧!也應該不是可以「我不愛刷牙、洗澡,所以我不必做」吧!

我知道我在這裡也是有點過頭了,這也不是文章的本意。


好了!那麼接著,到底什麼事情應該讓孩子拿主意?什麼事情他則是無論喜不喜歡,都應該完成?

這就是「家庭教育哲學」以及「父母價值觀」進場的時候。


每一個家庭,都有他們形成的一種哲學觀念,父母也都有相互不同教養背景形成的價值觀。

我們只能真誠的依據我們的教育哲學來教養孩子,抱歉,孩子,在我們家的小孩,就是必須做家事,無論你喜不喜歡,你只有愈長大做愈多,絕對不可能因為功課忙碌,就幫你做你分內的事。

在我們家的孩子,就是必須學樂器,學樂器就是必須練習,我絕對不要求你成為音樂家,也絕對不要求你要演奏得比別人好,我只會要求你每天做到應有的練習。抱歉,這就是我的教育哲學,你喜不喜歡都是一樣的。小提琴如果你不愛,國中以後你可以不必再學,鋼琴請彈到貝多芬奏鳴曲大約十首左右,如果不愛,可以放棄。

那你就會知道,等到你放棄的那一天,你雖然不會成為音樂家(我本來就不是要你成為音樂家),你卻一定會是個有良好音樂素養的人,懂得聽什麼,懂得抽象的結構思維。

最重要的是,我不是自己在看電視和其他媽媽打麻將,逼迫你要練習。我是盡力的讓你在練習的時候,為你做菜,或是陪伴你,幫你調節情緒,並向你一再解釋,練習的方法和目標是什麼。因此,你自己在達到某些目標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進步,對自己產生的自信,那不是誰能夠給你的東西。

這才叫做興趣。

這跟逼迫應該完全是不同的事情,如果我現在是叫你去跑20圈操場,為了健康的緣故,你沒跑完就處罰你,不給你飯吃,那或許叫做逼迫。

假如我和你解釋跑步的好處,讓你了解,並且盡力的陪著你一起運動,為了健康一起努力,當你跑不動的時候,我會停下來跟你一起休息,然後互相鼓勵繼續跑下去,這就不是逼迫。


與其這樣,我比較希望分享這篇文章<<不是每個孩子都該拿到餅乾>>

我之前就讀過隆克拉克老師的書,我很喜歡他的想法,教育者的每一個作為,都應該有目標,這個目標也應該盡力的傳達給家長。

一個分數能說明的事情很少,孩子哪能都用分數來替換,但是老師的想法確實傳達給學生了,然後會造就出他的教育哲學影響的孩子。


我數年前也引進了克拉克老師的幾項想法,到我的教室裡,畢竟課外的才藝課和學校的義務教育還是不盡相同,但我仍然思考了許多。


我們有時候已經太矯枉過正了,早已經給孩子過多的獎勵,多到他們已經覺得不稀罕,但卻無法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有太多的學習是必須靠實作才能真正習得的,沒有動手去嘗試,失敗個幾次,哪裡知道怎樣會成功?


放手和寬容不是壞事,但也不見得我們就應該照單全收,完全不能要求孩子負責。

我可以接受孩子成績不好,但不能接受他不努力。我可以接受孩子成績很好,但我不能接受他作弊。

我可以接受孩子不必樣樣都強,但是不是在還沒做過之前,就先告訴自己「我沒興趣」,所以就放棄。

更不能接受孩子用「我討厭社會老師」的理由,討厭社會科或任何一科。


這些零零散散的可以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整體,就是我們的價值觀。

洪蘭教授曾說「有什麼比好好的把孩子帶在身邊,把我們的價值觀和教養傳遞下去,更重要的事情呢?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當爸媽的就一定對,我們的價值觀就不會有偏差,如果天下真都無不是的父母,那那些可憐的受虐兒,不都應該有溫暖的家和愛嗎?

所以,不要鑽入文字遊戲裡,要真誠地反省自己,然後盡心地傳遞我們的文化下去。


文化本來就是一個變動的東西,交通發達、網路亨通以後,各國的各種思維都值得我們想一想,調整自己的腳步。

並不是基於愛,什麼要求和什麼行為就都是對的,逼迫和高壓不是,放手和寬容也未必就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慕紀客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