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本書對另一本書產生興趣」,對我簡直是宿命般的事情。

如果我自己走進書店,翻看架上的書,我可能永遠不會買一本<<1984>>回家。我或許會覺得太政治化、或許覺得森冷、更或許因為某種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的原因,無法帶著這本書,到櫃台結帳。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對某些書有這種感覺。

但若是我有興趣的書裡提到書,或是我喜歡的作者寫到的書,我可能就會想找來看一看。


這個起因是村上春樹,他成為小說家的第一個起因,是<<大亨小傳>>,可說是他的最愛。

他曾說,比較起來<<1984>>就沒那麼有趣。


但假如真的無趣,他不會寫<<1Q84>>這部小說。原因是他一開始想寫<<1985>>,也就是<<1984>>後一年的世界。但有人告訴他,已經有人寫了,也出版了,所以他轉而寫了<<1Q84>>。


當然,村上大叔寫的<<1Q84>>,跟<<1984>>完全不一樣,並不延續那個世界,也不以類似的方式敘事。

但這個想法,曾在他的腦子中出現過。

這就足以讓我買下<<1984>>這本書。


剛開始讀,是在幾個月前。

書本翻開,感覺有點類似<<美麗新世界>>,那種「整個世界帶著現在所知的某種知識,但又以『非常疏離』的方式,尖銳地呈現了那種過度與不平衡」。

總之,絕不是一本『打開來看,心情會很好,可以帶著笑一口氣愉快的讀完』的書。


所以幾個月以來,我總是放在某處,想到時翻幾頁。

但是,<<1984>>有一種奇妙的特性,即使我久久才翻閱一兩頁,我卻不曾忘記裡面的情節,每次拿起來,就能夠接著讀下去。

有許多書是無法這樣閱讀的,像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絕對不要想可以讀讀、放放。甚至睡一覺起來,就已經忘記睡前讀了些什麼。也因此,我至今無法讀完(羞)。


<<1984>>卻有一種類似『中心思想』的東西,類似『結晶』一般的亮點。就在那兒,所以抓得住,所以接得下去。

它有一種非常集中的概念,讓你可以跟著故事主人翁溫斯頓,一步一步面對他的人生,一起了解他自己和他所處的世界。


大約累積到1/4左右,這本書就放不下來了。

你不得不好奇,他會做些什麼事情。

壓力高的故事,常常在主角心裡的扭扭捏捏中打轉,讓人讀了腸子打結,想把主角用拇指和食指從書裡掐出來,一把捏死。

但溫斯頓不是這樣,他一點都不扭扭捏捏,他既不是莽夫,卻也不是懦夫。

他的勇氣,堅決地把持自己腦中的一片淨土。


他並不清楚了解自己的知識正確與否,所有的歷史,都在不斷地改寫中,究竟哪些是確實發生的,哪些又是更改過的,難以把握。

但究竟自己存不存在?

是否在這個時空,我們的身體佔有這一個沒有其他東西能佔有的一個點,這就算是一種存在?


好看的故事,有種蕩氣迴腸,有種激發想像,更有種不得不思考、嘆息或讚嘆的能力。

<<1984>>確定是有的。



arrow
arrow

    慕紀客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