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雅克和他的主人  

米蘭.昆德拉的劇本,據說是他唯一出版的舞台劇作。

他曾經是個爵士樂手,在他的文字裡處處可見音樂的軌跡,例如這本書他自己寫的序,說明了他為什麼寫作這樣的故事,文章中音樂的想法貫穿其中。

這齣戲的故事是來自狄德羅(Denis Diderot)的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而米蘭.昆德拉強調,這不是一個改編成舞台劇的作品,也不是一個重寫的故事,這是一個向狄德羅致敬的「變奏」。

這齣戲約在1971年左右創作,在米蘭.昆德拉的作品完全被禁的年代,以他朋友瓦德秀恆(Evald Schorm)的名義在捷克上演,從1975-1989這齣戲已經在捷克的大大小小劇院上演過,甚至經常在布拉格演出。

1981年,也由法國導演喬治.威赫烈(Georges Werler)在巴黎演出,同年在法國出版。


以下暴雷------------------------------------------------------------------------












如同我所讀過的其他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一樣,這部戲的主要故事線條,仍然是在性與愛上打轉,甚至性遠多於愛。

但也如同他所有的作品一樣,除了性與愛之外,有其他更深層的寓意,以及超乎這個表層之外的階層結構,因此讀起來那種趣味性絲毫不減。


倒是年輕一點的時候,頗不敢提起性這碼子事,雖然從來實體上並沒有排斥過XD,但好像提起這個就算妄語?!總有些禁忌或是害羞感。

快四十了,心境卻有些變化,愈發對性這件事情坦然起來。坦然的意思就是說,這是生命再自然不過的行為,無論是為了繁衍後代或只是為了身體的歡愉都好,為了與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產生親密的連結,那種親密感會定位自己的內在關係,在需要與被需要之間,感受兩人之間的諧和。

所以,年輕時看不下的米蘭.昆德拉,現在倒覺得挺快意的。


雅克和他的主人要求一種極減的舞台呈現,只分場前後兩區,讓這兩個主要人物一面對話,一面演出他們對話裡的故事。米蘭.昆德拉很要求這個呈現的味道,曾有人把他這齣戲演得大費周章、過於寫實,被他深深唾棄。

故事中,充滿對話,雅克和雅克的主人對話,對話中提起他們彼此的愛情故事,然後加高的後舞台上,演出這些愛情故事,雅克和他的主人也會不時參與這些故事裡。


這種舞台層次非常簡明扼要,我聯想到我們在寫作回憶錄的狀態。看似站在現在這個位置,寫出過去發生的事情,但事實上,是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做出一種對話,我們永不可能呈現出過去的樣貌,那樣貌是以「現在」這個濾鏡看出去的樣子。

或許我過度延伸了米蘭.昆德拉的原意,但我相信,作家們對於自己的作品,能引發出多重想像與思考,會是很開心的事情。


有關戲裡面的各式愛情故事,留待讀者朋友們自己去探索,我對於雅克和他的主人二者間的關係和形容有興趣。

主人是主人,但雅克是看不見的主人。

這兩人又和寫作他們的「劇作家主人」,也就是米蘭.昆德拉,產生對話。雖然米蘭.昆德拉沒有在戲裡面講話,但雅克和他的主人在戲裡評論他、抱怨他,於是米蘭.昆德拉變成為一個戲中的隱形人。

雅克也抱怨「上帝主人」,把人類創造出來的主人,到底讓人類擁有這些弱點,是根據上帝自己的弱點而來,或是......。

劇中人也時常和觀眾對話,或看向觀眾,把觀眾納入劇中。

這種種階層結構,把這齣戲的立體架構撐住,然後再由錯綜複雜的各式愛情故事穿針引線,形成了這個劇本。


當然,這樣說來,不補看一下狄德羅(Denis Diderot)的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有點說不過去。

不過之前一個網友說過,看米蘭.昆德拉的書,就會必須延伸去看其它的書,這怎麼可以,看書要按照自己的步調啊!

我這邊對這個問題比較沒什麼意見,像笑忘書裡引用1974年的<<女性的話語>>一書,有關笑的描述,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有的書裡提到的書,莫名的有效果,所以我會想去找來看,但是書海之中,也只有某些有緣的才得以遇見,我總是等待他們進到我生命來的時機成熟,然後盡情的享用。


我會不會推薦這本書,應該還是會。如果可以接受在一齣舞台劇裡,坦然的談論性這樣的話題(是人生某種重要延續生命而且與人產生信任與親密的連結的話題),還可以接受相對上比較粗野的語氣的話,這齣戲就好看起來了。

我所說的階層結構,對米蘭.昆德拉來說,根本是渾然天成的東西,他自然的就會「這樣處理問題」,然後「處理這樣的問題」。

以他所探討的寓意來說,他的文字相對上輕鬆到像酒店的那卡西,但卻在背後深深刻出人物的浮雕,細膩而精確地達成。


身為一個寫作人,我羨慕也景仰米蘭.昆德拉的自由度,我說的是他的心。

arrow
arrow

    慕紀客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