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帶著學生分析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作品在結構形式上,孟德爾頌作了個很不凡的處理--他把三個樂章當作一個整體的單元。

  第一樂章由一個長音接到第二樂章,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用一個轉調的段落 Allegretto non troppo 連接起來,讓人不知打那裏開始算第三樂章。

  學生問我,到底第三樂章應該算哪裡開始?他說到他有一次去評審小提琴比賽,有一個學生從轉調之後開始拉,他拉得很好,但是有一個評審非常生氣,認為學生沒有拉奏完整曲目,因為他是從轉調完新的速度 Allegro molto vivace 處開始拉,因此他認為這個學生應該棄權。我這位認真的學生,很想要我給他一個答案,到底哪裡算是第三樂章的開頭。

  如果孟德爾頌知道我們現在還在討論這個問題,他非得從墳墓爬起來,重新再笑死一次不可。

  創新的思維從來都是作曲家在玩的遊戲,他就是想要把樂章之間的間隔拿掉,他就是想把整曲三個樂章看成一個整體,所以他放入了一些模糊性的手法,去銜接起這三個樂章。

  我是可以說第三樂章應該算是從那個轉調段落 Allegretto non troppo開始,這個段落後來形成了一個導奏的功能。但是我們仍然不可否認,轉完調之後,給了新的速度 Allegro molto vivace 那邊仍然有一種新開始的感覺,這才是孟德爾頌想要建立的模糊性。

  假如我們只是為了想要把這首曲子貼上跟以前的作品一樣的分類標籤,而不去管他之所以特殊的原因,那麼實在是太可惜了。

  而至於比賽的時候要從哪裡拉起,我當然不是主張以後彈奏樂曲導奏可以省略,但是這首作品只要不是從頭開始拉,你哪裡有辦法算完整?那個比賽又根本沒有聽完全曲,甚至連學生準備的段落都沒有聽完,要這樣算孩子棄權,也是有點無聊。

  作曲者不是用我要寫作一首作品,去符合以前的作品的格式這樣在寫作的。他們必須聆聽作品的材料形成一個完美有機的結構,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時,才能停筆。

  當孟德爾頌這樣寫作這首協奏曲之前,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已經有第二和第三樂章連接彈奏的設計,他的想法也不是最最最新的,加上孟德爾頌把獨奏樂器和管弦樂團也當成一個整體寫作,不像以前的協奏曲,呈示部要在樂團和獨奏樂器都表演一遍。

  因為孟德爾頌那麼特別的想法,如此不同的設計,使得這首作品,成為提琴家必備曲目之一,而且也被每一本音樂書籍都至少提上一筆,這種殊榮有些作曲家寫了幾百首才能得到,說不定也根本無法作到。

  不要再討論第三樂章從哪裡開始,去討論為什麼第三樂章的開始會模糊,去演奏出那三個樂章成為一個整體的特質,去用生命演奏出三個樂章各自的特色卻又鑲嵌的生命力,請讓孟德爾頌好好在墓中安息吧。

  給有興趣的讀者,這首作品,實在是非常值得推薦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慕紀客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