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不按下「發表新文章」的按鈕,日子簡直過不下去。好像早晨起來沒刷牙,吃了飯沒擦嘴巴,又像穿了衣服沒扣釦子,或是走出門忘記穿鞋子一樣,全身上下都不太對勁。


  按下「發表新文章」的按鈕之後,先打上標題,接下來的一瞬間,一大堆的字就開始來排隊,我便馬不停蹄地「劈劈啪啪」一個一個把它們放上電腦螢幕,前後對正、左右看齊,每個字都有自己的位置。


  為什麼我會喜歡Natalie Goldberg呢?

  因為她提倡的是「回憶錄」的寫作創意。

  Memoir和Fiction是不同的,前者基於作者的經驗與事實,後者則為杜撰的故事。

  當然杜撰的故事裡,也充滿著作者本身的各種經驗,只是故事的線條本身,不必一定是真實的。


  Memoir又怎樣?為什麼我就要喜歡?

  因為我天天都在寫這些基於自己生命中的「當下經驗」或是「過去回憶」,把很多回憶和經驗的石頭拿出來,放在簍子裡,轉哪轉、撮啊撮,石頭在篩子裡碰碰撞撞,彼此磨圓了身體,翻身從各個角度曝曬過陽光,我也藉此成長。


  按下「發表新文章」的按鈕,我就開始享受著這樣的洗禮和成長,很細微的、每天也許不到一公釐的磨合,但確實是在曝曬著、磨合著......一點一點地,讓我自己懂得一點點所謂人生這件事。


  愛寫作的人和愛唱歌或是愛繪畫的人應該也沒什麼兩樣,只是媒介不同而已。

  當我作曲時,我把筆放在空白的五線譜上,聆聽著自己腦子裡的聲音,想著我的情緒,怎樣轉化成音符來呈現。在那個過程之前,我把譜放在桌子上,拿出習慣的筆和橡皮擦以及雲形版和小圖形尺,一切就緒之後,我的筆尖會在樂譜上方大約不到一公分高的空中,等著。那一刻,就如同我按下了「發表新文章」的按鈕一樣。


  音樂開始流動出來的時候,很難抓住它,對我來說,抓文字容易多了。當一個音樂的動機在腦中成形的當下,裡面的訊息要用手記錄下來,需要非常多的動作。

  這個動機裡牽涉到幾個樂器?各自怎樣演奏?強的弱的?圓滑的斷奏的?樂器間的關係怎樣?誰主誰輔?......非常多問題需要同時分析。

  然後那麼多的功夫花下去,可能連一個小節都還沒寫完。


  作曲的人真的要有無比的毅力和耐力才行。

  開頭完成之後(起頭通常很難,因為轉化的過程......有機會再講,這個實在太長了),接下來可能會快一點點,不過也不保證快多少。

  史特拉汶斯基很了不起吧!寫<<春之祭>>的那個,我愛死的其中一個。他已經是個成熟的作曲家之後,最多一年才寫出一部作品,這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更何況他還是個當時就成名的作曲家,也就是他作曲就足夠維生,不需要兼差。


  在台灣,要專職作曲,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許流行音樂界可能,古典音樂界是絕無可能。所有作曲教授都得兼課,無論兼什麼課,教音樂也好做股票也好,反正就是沒有辦法只作曲,收委託創作費、版稅、演出版權費.....過日子。

  國外市場大一點的地方,稍微可以支撐幾位這樣的大作曲家。


  我是不是太早放棄呢?其實不是的。

  我喜歡寫作,這大概是從會寫字開始,就很明顯的。

  我喜歡音樂,這大概也是我會唱第一首歌,就開始的。

  當初之所以選擇作曲主修,便是天真的以為,這樣就可以結合兩種過程囉!

  某個程度來說,是沒錯!


  不過就如同我前面所說,作曲需要的時間更長、更專注,可惜的是,有共鳴的對象卻太小眾。

  但我從來不是因為小眾而停頓,卻是因為生活中沒有能讓我放掉一切,進入那樣專注的領域的充裕。

  最先是經濟,必須養活自己,因此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平衡收支。我又特別不會賺錢,所以非常費力。

  接著是育兒,到底是不是因為愚蠢選擇自己照顧孩子,我都想不通。總之,因為必須照顧孩子,沒有時間專心作曲,那種筆才拿出來,就被孩子打斷的日子,如果要作曲,我真的會瘋掉。


  所有作曲家,為了能專心作曲,是無法兼顧家庭的,我既沒有經濟的餘裕,也沒有時間的餘裕,因此就停了十年,期間只有少數的寫作。

  那麼這些強烈的傾訴需求怎麼處理?

  就通通來到我的部落格裡了!


  我並不怪孩子,而且我也不願意換掉當時選擇自己陪他的經驗,這是我的選擇。

  我也沒有真正放棄作曲,那還是我的能力之一,也是我的表達之一,我也有些繼續寫作的計畫,只要趕得上變化,就能實行。


  「發表新文章」的按鈕很神奇,讓我在這十年之間,紀錄了許多心事,每次因為這個動作而進入自己的心池中,舀出一杓記憶的泉源,輕輕撒向空中,嗅嗅它的氣味、淋淋這儲存許久的心雨,我的心道出「我在此間活過」的一個句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慕紀客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