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小說,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但除了故事之外呢?

大家有沒有發現過,有時候聽人講笑話,同一個笑話不同人講,居然聽起來發生「很好笑」或「一點都不好笑」的天壤之別?


是的,要有一個好故事,當然所謂的好故事,就更難定義了。

但我們現在就先假裝已經有了好故事了吧!因為假如沒有好故事,那到底為什麼要寫小說,就完全令人費解了。


有了好故事,得有一種說故事的方法,這個方法,有至少兩個層次的問題。

一是用什麼角度來敘述;二是用什麼結構來敘述。


假定大家都知道「千面女郎」這部漫畫吧!講述的角度,當然就是北島麻雅(或譯北島真夜)的視野為主,當然漫畫是可以跳躍從不同角色的觀點去敘述故事,和文字為主的小說寫作,稍有不同。

但總之,要用那一位角色的第一人稱,或是第三人稱等等的方式,來說故事,會涉及故事所呈現的風貌。


另外要用怎樣的「結構」來講故事,則有很大很大的不同。

村上春樹在<<1Q84>>前兩集,基本上是採用Bach前奏曲與賦格的結構,來回在男主角天吾和女主角青豆的角度敘述故事,總共24章。

到了第三集,加入牛河的角度,變成三個人輪流敘述的架構。於是第三集的故事敘述,帶著讀者來來回回的穿梭,抽絲剝繭,也就成了這本書必然的現象。


所以,你有一個故事,你選擇一種講述的角度,然後選擇一種可以承載故事的結構來呈現,便是一個小說1


如同作曲,許多人以為作曲是一種純粹感性的抒發,一定要有靈感,要追求也許嗑藥或是精神上的折磨,才足以頓悟出精煉的大道理。

當然我並不鼓勵無病呻吟,假如沒有好故事,沒有想分享的衝動,就請不必忙了,人生苦短,幹嘛跟自己過不去,也有那種每天每天持續,以喝完一個50公尺的標準游泳池的啤酒為目標的人生。


但假如真的想寫作,無論寫什麼,寫小說、寫音樂、寫劇本、寫詩,或想畫些什麼......各種創作,不要輕忽那種「結構」的力量。

我並不試圖在這裡拿出「結構主義」那整本我自己讀不太懂也從來不認為沒興趣的廣大群眾會想要知道的哲學思維來嚇唬大家,但無論我們注意到了沒有,或是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去理解沒有、使用了沒有,結構的力量就是在那裡。


萬事萬物的呈現,都有結構,如果想特地去挑戰什麼,許多人喜歡「解構」,而解構的本身卻也是結構的呈現,我不是在繞口令,謝謝。

而一個好的小說,無論作者是有意或無意,一定是選擇了相當好的承載結構去呈現它,他的力道才會出得來。

我無法想像,如果<<1Q84>>完全用一種直線式的方式,講完這整個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就算再好,有沒有它現在呈現的那樣有趣。


我這樣說,大家可能以為,我這輩子到現在,說不定最愛的就是<<1Q84>>這套小說。

但事實上不是這樣,我最喜歡村上大叔的長篇小說,應該是<<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另外也很喜歡<<發條鳥年代記>>三本,或是「我」的系列最後一本<<舞舞舞>>。

而他幾乎所有的短篇小說,我都很喜歡。


當然我不會討厭<<1Q84>>,這絕對算是讀起來很有意思的故事,中間我還被好多個地方氣得半死,怎麼會想到要這樣寫?村上春樹這個人是怎樣?簡直是個可惡的變態大叔2


但尤其是<<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和<<1Q84>>特別會感覺到結構的力量。

因為一開始設計成二元或是三元的視角,所以故事的呈現就產生視角之間的對話和落差,每次互相比較那落差的高低,總覺得非常有趣。

這種力量,無疑地增進了閱讀的趣味性,還有作品的原創性。


就好像一個樂章,你使用了奏鳴曲曲式,在呈示部表現出兩個主題的不同個性,和不同的調性對比;在發展部充分辯論各種素材之間的可能性;再現部則可將兩個主題呈現在同一調性上,和諧他們的相異性,將樂曲的張力解決、沈澱。

但如果你選擇了輪旋曲式或是變奏曲式,音樂的結構便不相同,呈現的手法也完全不相同3


一個學術論文,有一個論文基本的結構,服膺那個結構,將使你的研究,能夠與其他所有曾經存在的研究產生一個測量的距離,讓讀者知道那種差異,藉以了解這篇論文的地位、價值和實用性。

但一個創作性的文體,則連那個呈現的結構本身,也是創作的一部份。



------------------------------------------------------------

1. 請看村上春樹的《1Q84》之後~特集: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 長訪談

2. 這個「變態」是誇飾強調他的原創性的形容詞,請不要誤會。

3. 說起來音樂如果換了結構,還真的就完全變成不相同的曲子。但如果小說的故事本身,換一個結構來陳述,好像還有辦法知道是哪一個故事來的,這倒是個有趣的差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慕紀客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