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頌共有七首協奏曲
三首鋼琴協奏曲(A minor,1822; No. 1 in G minor, 1831; No.2 in D minor, 1837)
兩首雙鋼琴協奏曲(E major, 1823; Ab major, 1824 )
孟德爾頌共有七首協奏曲
三首鋼琴協奏曲(A minor,1822; No. 1 in G minor, 1831; No.2 in D minor, 1837)
兩首雙鋼琴協奏曲(E major, 1823; Ab major, 1824 )
下面這一段落摘譯自
Berger, M., Guide to Chember Music - A Listener's Guide, NY: Anchor Books, 1985
舒伯特14歲就為他家族組成的弦樂四重奏寫作, 小提琴由兩位兄弟擔任, 舒伯特自己擔任中提琴手, 父親則是大提琴手。1824年初,這樣的作品已經完成12首,不過只在家裡演出。但那時因為他的歌劇不如預期受歡迎,又受到Ignaz Schuppanzigh專業的弦樂四重奏演出所鼓舞,舒伯特重新再開始創作這個弦樂四重奏編制的作品,這次寫作的A小調弦樂四重奏,是他第一次真正成熟的並且是公開的弦樂四重奏作品。
It's a man's world/ James Brown
This is a man's world, this is a man's world
But it wouldn't be nothing, nothing without a woman or a girl
有沒有想過,少子化的結果,我們這種跑單幫的鋼琴老師的未來是什麼?
有人說,所以我們的學生不再只有孩子,可能會有很多是成人,許多成人將可以保持有演奏樂器的興趣,不再像以往的社會,只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必須拼命賺錢。
我自己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教學生涯絕大多數時間,當然都是在教別人的孩子。
孩子的背後是不同的家庭,有不同個性的家長,以及林林總總的教育哲學。
有個孩子學得很慢,真的很慢,她真是慢到學了好幾年之後,我看她彈得一團亂,我問她中央C在哪裡,她居然還是找不到。
舒伯特鋼琴即興曲作品90 (D 899)第四號降A大調
Vier Impromptus, Opus 90 (D 899), No.4, A Flat Major by Schubert
----本文曾刊登於樂覽雜誌
最近帶著學生分析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作品在結構形式上,孟德爾頌作了個很不凡的處理--他把三個樂章當作一個整體的單元。
第一樂章由一個長音接到第二樂章,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用一個轉調的段落 Allegretto non troppo 連接起來,讓人不知打那裏開始算第三樂章。
Kevin的小提琴老師D.C.考上在職碩士專班,他是個決定了做甚麼事情,就會很努力用心去好好做好的人。考前也曾就和聲和分析跟我上過幾堂速成惡補課。
開學後,D.C.發現自己因為離開大學生活很久,很多專業課程都忘光了,所以教授講的東西他許多都不知道,除了演奏課程之外,其他的科目都非常吃力,所以他便再就他需要報告和分析的曲目跟我上課。不是我幫他寫,而是藉此教他分析的方法,以及研究相關的知識。
如果我們不是生在現代, 不需要上這種"罐裝"的義務教育, 我們是否就更能直接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間, 是要探索什麼, 是應該來"作什麼"的?
義務教育或許是浪費了我們去尋求自我內心答案的很多時間與機會, 嚴重時甚至矇蔽自己發堀天命的眼光, 但是大概是目前社會生存的某些必要條件, 比如受基礎教育不足者, 可能看不懂食物包裝上面的說明
<<郎朗-我用鋼琴改變世界>>這本書,從封面就開始吸引我,昨晚我一口氣把他看完了,其中我哭了好幾次.
第一次看到郎朗,是探索頻道上面播出他片段的演出,他大大的眼睛,一邊講話一邊彈著鋼琴,把只屬於他自己的想像,放進音樂裡面,彈奏出完全不同於他人的詮釋.透過電視,我仍能感覺到整過畫面充滿被激發的能量,那樣的不傳統,那樣的不典型的詮釋,某方面來說,我不會建議學生去臨摹,但是我們也很容易發現,每個大鋼琴家都有這樣的層面.顧爾德(Glenn Gould)彈奏的巴赫難道就典型了嗎?隨地增加的突強,不時出現的陶醉哼唱聲,經常顛倒的運音(像是把我們常會彈斷奏的聲部用圓滑奏彈,反之亦然),但是他的詮釋成了現代愛樂者必品的一口醇酒,而他的錄音從來沒有因為他英年早逝而掉下暢銷排行榜過.
之前教姪女有一首簡易編曲的四手聯彈歌謠Scarborough Fair,過了很久,她還拿出來複習,因為這個曲調真的是很優美,我也答應她要找歌詞給她.
今天終於上網找到了Wikipedia合適的歌詞版本如下,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